国内非织造行业发展现状解析

更新时间:2018-11-19 13:29:58

访问次数:1430

详细介绍

  “不论是产品性能还是价格优势,国产非织造制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性都逐渐显现。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开发出性价更优的产品,但目前国际市场上有不少不确定性因素,却着实让人担忧。”这是多家非织造企业负责人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的心里话。

  非织造材料作为中国纺织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和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今年以来,国内非织造布行业克服化纤原材料涨价带来的不利影响,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有所转好。受世界环境影响,行业未来如何发展?企业如何应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话题。

  内需高涨 专业技术明显进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在分析国内非织造布行业发展现状时表示,国内非织造布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内需市场扩大,科技进步和专业人才带来的内生动力;国内化学纤维和纺织机械工业提供的坚实保障;同时也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链合作,国内非织造布行业从国外学习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加强,中国制造的非织造布及制品也凭借良好的品质和成本优势行销世界各地。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和市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充分借助中国的要素资源,享受到了中国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特别在高端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非织造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员,开放和合作有利于全球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向全球不同发展水平的用户提供优质的非织造布及制品。

  作为全球最大的非织造材料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尽管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但非织造材料的内需市场一直保持稳定发展。近5年来,非织造材料内需市场的占比基本保持在85%左右,一直是支撑非织造材料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从非织造材料的应用领域来看,纸尿裤、成人失禁用品、女性卫生用品等一次性卫生材料是国内非织造材料的主要应用市场,且未来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过滤、土工、 建筑、包装材料将保持6%~7%的增长速度;擦拭类制品也将实现快速发展。非织造材料凭借无限可替代的优势,应用领域已经延伸到各行各业,不断改变着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国内企业应当加快结构调整以及升级的步伐,开发出更多多元化的产品来满足终端的需求。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张传雄表示,近年来,国内非织造行业的技术创新取得了明显进步:4.2米ssmms纺熔生产线、8.5米宽幅高强土工布生产线、聚丙烯纺粘长丝针刺土工布、双组分纺粘水刺超纤非织造布、纳米纤维非织造材料、纳米纤维非织造材料、弹性非织造布材料的发展,带动部分非织造材料生产技术进入国际领先地位。“非织造行业在纤维的环保性、装备的智能化、工艺的复合化、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创新,静电纺丝技术、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布技术、节能型水刺高温滤料关键技术、薄型双组分涤纶纺粘技术等已经取得突破并获得广泛应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张传雄说道。

  提质增效 推动产业迈向高端

  李陵申认为,行业宏观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非常强,化纤原料涨价、中美贸易摩擦等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具备生产经营能力的企业纷纷考虑通过全球化布局寻求发展。他鼓励行业企业要正确和长远地看待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阶段性问题。同时他还指出,我国非织造布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行业企业应重视科技创新,努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关注可降解“用即弃”非织造产品及耐久性非织造布产品的开发,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李陵申建议,当前,国内非织造布产业处于结构性升级的关键时期,应当抓住一切快速发展的机遇,坚持创新引领、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需融和,通过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相关机构和企业应当大力推进天然纤维、生物基纤维和再生纤维的应用,探索一次性卫生用品、医用纺织品的降级技术和废旧高温滤带的回收再利用;通过创新联盟加强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企业进行非织造布智能生产线和智能工厂的建设,为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条件。

  张传雄也认为,国内非织造布行业未来发展重点将集中在技术创新、智能制造、责任制造、跨国布局4个方面,行业企业应当以终端需求为导向,尽快建立健康、新型的产业格局和供应链体系。同时,在国际形势较为紧张的大环境下,企业在进行战略布局时,需要稳定信心、坚持产品结构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维系良好客户关系。

  以一次性卫生用品行业为例,企业应当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端创新资源,采用产业链协作的形式,对影响卫生用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的重要问题集中攻关,应用先进制造方式,通过科技构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关注绿色发展,履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使用绿色环保原材料,提高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水平,开展对卫生用品的降解和循环应用研究,减少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规范行业秩序,确保消费安全,通过行业自律,确立企业在研发、生产、市场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行为规范;通过行业标准和质量监督完善企业行为的外部约束机制。同时,应当积极布局全球市场,特别是行业骨干企业要加大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和开拓力度,采用直接投资的形式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布局,提高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化解因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带来的风险。

  自我强化 谨慎布局全球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9月份,美国政府宣布对约20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税率为10%,并将在2019年1月1日起上升至25%,这一消息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经过2个月的市场沉淀,尽管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订单稳定,但对于全球市场未来动向,多数人依旧表示担忧。

  其中,医疗卫生作为中国非织造材料最大的应用领域,也是中国纺粘和水刺非织造布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首当其冲容易受到冲击。对于医疗行业,主要的影响来自一次性非织造医疗制品、PP粒子、纸浆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以非织造材料为主要原料的医疗制品将面临成本增加的问题,但是国内市场由于招标价格的锁定,及市场竞争的激烈,很难对经销商或是医疗机构提价,因此医疗制品厂家的利润空间将面临价值链两端的挤压。而对于外贸型企业,则还将面临进入美国市场时的关税调整,这部分成本上涨势必影响国内企业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对于来势凶猛的涨价潮来说,企业自身内部消化并非长久之计。业内专家指出,根据市场动态,企业也须适当提高产品价格,通过合理调整,使价格控制在用户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企业需要调整原材料供应渠道,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国内采购的比例。并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以及材料使用率,降低能耗水平,提升产品的优良率。此外,对于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满足个性化需求也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为了应对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摩擦,尽可能地降低出口产品受关税壁垒的影响,业内专家建议,中国企业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以通过进口原材料来规避中国原产身份。在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针对的是中国原产地身份的产品,中国企业可以利用我国的非优惠原产地规则,通过调整原材料供应结构,使用一定比例的进口原材料、零部件,来规避产品的中国原产身份;还可以通过与中美两国都建立了自贸区的国家中转,再将货物出口至美国,使货物到中转国和经中转国再到美国的两次出口都能享受优惠关税待遇。

  其次,企业可考虑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生产线、办事处等方式。通过到美国直接投资设厂,使产品获得当地原产身份,或是到与美国建立自贸区的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投资设厂,使产品获得自贸区成员国原产身份,从而使产品能享受优惠关税待遇出口到美国。需要注意的是,在海外投资设厂,关键要利用好美国的非优惠原产地规则和相关的优惠原产地规则,使产品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工序的安排,甚至产品的性质、名称、用途均达到美国原产货物或与美国建立自贸区的成员国原产货物的标准。尤其是在使用了进口原材料的情况下,一定要满足其中的标准。在对美国的原产地规则加以利用时,一定不能忽视其中的一条重要标准——累计标准。由于美国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项下的原产地规则大都采纳了累计标准,这为中国企业在自贸区内低成本采购原材料提供了可能。

  此外,还应当注意规避汇率波动风险。非织造企业在接受订单时应采取锁定汇率的方式进行结算,尽量降低汇率波动风险,同时积极加大设计研发力度,用好质量好设计来增加产品与用户的黏度。高度重视并做好汇率避险,密切跟踪汇率走势,预防汇率波动风险,在贸易结算尽可能使用人民币,通过结算币种规避贸易风险。


网友评论